菜单

完善行业自律规则体系 促进期市健康平稳发展

新年伊始,中国期货业协会就期货行业2022年发展情况、期货行业如何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期货行业如何贯彻落实行业基本法等市场关心的话题接受了期货日报记者的采访。  

期货日报:请评价一下2022年我国期货行业的发展情况。  

中国期货业协会:2022年,期货行业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牢记总书记“提升重要大宗商品的价格影响力,更好服务和引领实体经济发展”的嘱托,始终坚守服务实体经济初心使命,围绕“服务实体经济、防控金融风险、深化金融改革”三大任务,坚定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在中国证监会党委的坚强领导下,努力探索中国特色期货市场发展之路,整体上保持了自2020年以来相对稳定的发展态势。  

一是品种体系日益丰富,规模体量显著扩张。截至目前,全市场共上市期货期权品种110个,其中商品期货65个、金融期货7个、商品期权28个、金融期权10个。品种序列覆盖面不断扩展,已经形成以铜为代表的有色产业、以铁矿石和螺纹钢为代表的钢铁产业、以油脂油料为代表的压榨养殖产业、以原油为代表的能源产业等多条产业链品种体系,国内首个绿色能源金属品种工业硅也于2022年年底正式挂牌,品种基本涵盖国民经济发展主要领域。同时,有色金属、钢材、豆类、PTA等品种价格的国内国际影响力日益提高。  

二是规模体量持续增长,市场建设不断深化。2022年1—12月,全国期货市场累计成交量为67.68亿手,累计成交额为534.93万亿元。根据国际期货业协会(FIA)数据,2022年上半年全球各类期货期权品种成交量排名中,中国的农产品、金属、能源等品种均在全球相关品类前20名中占有多个席位,其中多个期货品种价格在亚洲乃至全球都具有一定的价格影响力。2022年8月,全市场客户权益超过1.5万亿元,再创历史新高。同时,市场建设不断深化,品种合约设计日趋完善,交割仓库设置、差异化保证金、做市商、套期保值限额等制度规则体系不断优化,交易成本进一步下降,实体企业参与便利性提升,期货市场整体运行质量和效率不断提高。  

三是多层次市场建设初见成效,市场服务效能和国际化水平提升。交易所场外市场建设稳步推进,基差交易、综合性仓单服务等业务不断深化,除提供价格信号外,还提供物流、融资服务,实现了期货与现货、场内与场外、线上与线下的互联互通,有效拓展了期货市场服务实体经济的深度和广度,推动我国期货和衍生品市场从单一、浅层次的市场体系向期现货对接、场内外对接的多层次立体化市场体系转变。期货市场的国际化进程加速推进。机构开放稳步推进,特定品种对外开放数量已达23个,品种开放范围进一步扩大,原油、铁矿石、20号胶、PTA等品种影响力进一步提升。  

四是期货经营机构综合实力加强,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显著提升。截至2022年11月底,期货公司注册资本1104.31亿元、净资产1815.33亿元、客户权益1.47万亿元,资本实力不断增强。期货公司业务更加多元,除经纪业务外,风险管理、资产管理、交易咨询等创新业务逐步成为新的利润增长点,期货公司业务模式不断扩展,逐步实现从通道业务向综合衍生品服务商的转型,服务实体经济特别是服务中小微企业效果凸显。  

期货日报:过去的一年,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描绘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宏伟蓝图,请谈谈期货行业应如何学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  

中国期货业协会: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要坚持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提升国际循环质量和水平,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着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着力推进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期货及衍生品市场在“推动全要素及商品流动,提高市场资源配置效率”“服务实体企业,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开展‘保险+期货’,服务乡村振兴”“形成国际定价权,护航经济国际化发展”等多个方面具有天然优势。学习贯彻二十大精神,要深刻理解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任务,在新征程中建设好中国特色现代化期货市场,锚定期货服务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着力点。  

一是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需要发挥好期货市场价格发现功能。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市场经济体系的核心是价格机制。当前,我国期货市场定价功能不断完善,应持续推动其在现代化市场经济体系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  

宏观层面,期货市场应为政府制定宏观经济政策提供参考依据,比如有色金属期货报价已经为国家和行业所认可成为重要定价依据,并具备一定国际影响力;棉花、白糖等品种期货价格为国家宏观调控提供了重要价格参考。微观层面,期货市场应指导企业完善定价模式,优化经营管理。如我国油脂油料、聚酯等产业中,以期货价格为基准加升贴水已逐渐成为现货贸易的重要定价模式。相关企业利用期货市场价格信号,调整生产计划、避免生产盲目性;通过期货市场交割拓宽现货采销渠道,弥补现货市场流通不足的缺点;运用期货价格基准作用,在国内外现货贸易中推广“期货+基差(升贴水)”定价模式,畅通产业链上下游价格传导机制,有效促进资源在产业链内优化配置。  

二是保障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维护经济安全,需要充分发挥期货市场风险管理的功能。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坚持底线思维。要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确保粮食、能源资源、重要产业链供应链安全”。防范和管理风险是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底线要求,也是期货市场发挥功能作用的主要抓手。和现货产业紧密结合的特点让期货市场天然具有服务粮食、能源及产业链安全的优势。  

宏观层面,期货衍生品源自农业、金属、能源、金融等多个基础行业,应致力于提供分散、转移价格风险的工具,充分发挥宏观经济“稳定器”作用。微观层面,应帮助企业通过套期保值交易规避价格风险,锁定生产成本和预期利润,助力企业实现长期稳定经营。  

三是坚持人民至上,推动共同富裕,需要充分发挥期货市场资源配置和财富管理功能。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我国期货市场发源于大豆、玉米等粮食品种,经过30多年发展,农产品期货市场已成为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稳定器”。应持续发挥市场在促进种植结构调整、优化农业资源配置、引导农业要素合理流动等方面的作用,从而保障农民收益,助力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的实现。  

同时,期货市场是财富管理的重要场所。CTA管理期货策略可以把握商品市场投资机会,优化资产组合的风险收益比。同时,通过运用衍生品对冲机制,投资者可以构造多元化交易策略,设计结构性产品,稳定资产组合收益。因此,应充分发挥衍生品投资优势,吸引更多专业机构参与衍生品交易,更好服务居民财富管理,从而助力实现共同富裕、服务中国式现代化。  

期货日报:过去的一年,期货和衍生品法表决通过并正式实施,为市场高质量发展奠定法治基础。请谈谈期货行业应如何贯彻落实行业基本法。  

中国期货业协会:期货和衍生品法的出台,体现出党和国家对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高质量要求,我们应当深刻领会党中央关于期货立法的决策部署,切实承担起期货行业的责任,为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贡献期货力量。  

深层次优化期货市场交易者结构,助推市场发展跨越升级。成熟的期货衍生品市场需要丰富的参与者类型,为期货市场提供连续不断、公开透明、迅速及时的远期价格信息,并提供充足的流动性。期货和衍生品法展现了开放、鼓励、包容的姿态,通过明确套期保值、场外衍生品交易、期货+农业、交易者保护、境内外监管联动等一系列制度安排,把市场主体做活,为各类交易者参与期货衍生品市场创造便利条件。  

一是明确套期保值概念,鼓励国有企业、上市公司入市。期货和衍生品法明确了套期保值的定义并鼓励实体企业利用期货市场从事套期保值等风险管理活动,对企业参与期货和衍生品交易的目的、策略起到正向引导作用。应尽快完善套期保值会计准则、信息披露准则等配套制度,形成鼓励吸引大型、优质企业参与期货套期保值的良好氛围。  

二是积极推动衍生品纳入统一监管,为中小微企业、新型农业主体提供更丰富的风险管理服务。期货和衍生品法规范衍生品市场管理,鼓励发展场外交易平台和衍生品综合交易商,同时明确推动农产品期货市场发展,引导国内农产品生产经营。应持续推动工业产业链中小企业参与期货市场管理经营风险,推广“订单农业+期货”“保险+期货”等业务模式,服务中小农户和农产品保供稳价。  

三是完善交易者保护制度,优化市场环境,吸引专业机构投资者和长期资金进入。期货和衍生品法为了吸引专业交易者做了系列制度安排。包括提升交易者的权益保护力度、确立场内期货合约品种上市注册制、明确跨境交易和监管要求并吸收国际先进立法惯例等。应持续改善和提升期货市场法治生态和环境,吸引公募、保险、企业年金等长期资金入市,吸引CTA策略为主的私募基金入场投资、吸引境外交易者参与境内期货市场。  

拓展期货经营机构展业空间,助力培育衍生品综合交易商。期货和衍生品法扩展了期货公司业务范围,提升风险管理、资产管理、做市、境外经纪等创新业务的地位,为期货公司扩充资本实力、增强经营和风险管理能力预留了法律空间。应积极推动期货公司向提供定价、交易、经纪等衍生品全链条综合服务机构的定位转型,鼓励期货公司做大做强期现业务、提供专业的定价和做市服务、发展成为专业的商品基金管理人。  

自律组织继续履行行业自律管理职能,积极推动期货和衍生品法落地。期货和衍生品法延续了对自律组织设置专章的做法,从行业基本法的层面进一步明确和强化了协会的法律地位,并对组织职能作出规定。应紧紧围绕期货和衍生品法赋予的定位和职责,坚持“自律、服务、规范、发展”理念,继续充分履行行业自律管理职能。着力构建“期货和衍生品法时代”自律规则体系,引导行业服务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做好信义义务为导向的行业文化建设等工作。  

期货日报:2022年期货经营机构创新业务焕发勃勃生机,请介绍一下协会支持行业创新的相关举措。  

中国期货业协会:从2012年12月启动试点工作以来,风险管理业务已经过10年发展。截至2022年11月底,设立备案的公司增至100家,其中,备案试点业务的公司有99家。风险管理公司的资产规模、资本实力和业务收入均取得较大增长,行业净利润呈波动中上升态势,盈利能力较大提升。风险管理公司通过开展基差贸易、仓单服务等期现结合类业务积累经验与客源,并逐步向场外业务过渡,探索含权贸易等新模式,多种方式服务实体经济,效果日益凸显。截至2022年11月底,仓单服务当年已完结业务为中小微企业累计提供资金支持规模106亿元,累计服务中小微企业990家次;基差贸易为中小微企业提供服务累计贸易额2050.57亿元,累计服务中小微企业26076家次;含权贸易为中小微企业提供服务累计贸易额22.11亿元,累计服务中小微企业409家次;中小微企业场外商品衍生品全年累计新增名义金额6084.16亿元。  

截至2022年11月底,共有129家公司可以开展资产管理业务,正常运作的资产管理计划共2014只,净资产规模3400.94亿元,分别较前一月增长2.08%、下降7.64%。其中,11月新增商品及衍生品类产品31只,规模7.63亿元;存续商品及衍生品类产品659只,规模314.42亿元。  

2022年,协会立足自律组织职能定位,积极促进期货经营机构创新发展,推动期货经营机构持续发挥期货功能服务实体经济、彰显使命担当。  

一是立足行政监管前沿深化对现货背景交易商的自律管理。以对嘉吉恒瑞风险管理(海南)有限公司开展试点观察为抓手,建立期现业务和衍生品业务数据报表体系,初步起草《衍生品市场重要参与者自律管理办法》,完善配套系统建设,为协会从期货公司协会向行业协会转型奠定基础。  

二是大力推动期现结合,引导实体企业积极运用期货工具。深化与现货行业协会和交易所的合作,与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等签署战略合作协议,联合有关现货协会共同举办研讨活动。加强分析师队伍建设,按交易品种板块组建优秀分析师群,成功举办“第十四届分析师论坛”。第一时间报送LME镍价暴涨等热点事件的分析报告,为监管部门提供信息支持,针对市场热点问题通过权威媒体及时发声,积极提升行业形象和正面影响。  

三是推动期货公司加快转型发展,积极服务企业风险管理。贯彻落实期货和衍生品法,协助做好相关制度立改废准备,开展《期货公司互联网开户规则》等多项自律规则制修订工作,发布《期货公司财务处理实施细则》,加快制定《期货风险管理公司衍生品交易业务管理办法》,并研究推动期货公司境外经纪、保证金融资等业务,拓宽公司业务范围。进一步促进资产管理业务提质增效,推动限仓制度、豁免制度、合格投资者库建设,完成期货私募期货基金管理人月报指标设计,私募基金产品备案系统2022年11月正式上线运行。充分发挥典型案例引领示范作用,持续开展期货经营机构服务实体经济优秀案例征集与评审,打造优秀案例库,首次开展期货风险管理业务服务中小微企业成效专项评价工作,首次向期货风险管理公司提供信用信息报告服务。  

四是拓展“保险+期货”模式,服务稳产保供和乡村振兴。发布《期货行业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助力实现共同富裕倡议书》,修订行业乡村振兴、“保险+期货”业务评价方案。牵头行业机构在新疆巴楚、陕西延长、甘肃礼县、黑龙江宁安等地开展期货专业帮扶示范项目。在广东、四川、湖南、湖北四省主产区开展服务生猪产业专项工作。在各项目中探索开展“保险+期货+订单”“保险+期货+合作社+农户”等服务模式,引入卫星遥感技术辅助期货定价,将生产、收购、销售环节与期货市场紧密结合,进一步提升了服务农业产业链的长度和深度。  

五是加快数字化建设,提升自律管理信息化水平。加强对风险管理、资产管理业务的数字化监管。搭建“期货风险管理公司烽燧平台”,持续优化完善自律服务系统、XBRL运营报告系统,制定发布《中国期货业协会团体标准管理办法》,稳步推进交易所和期货公司开放177个数据接口,进一步提高了风险预警监测能力,形成了以定期统计和专项监测共同组成的风险监测报告体系。  

期货日报:2023年,协会有哪些工作思路和安排?  

中国期货业协会:2023年,协会将聚焦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依法将各类金融活动全部纳入监管,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底线。健全资本市场功能,提高直接融资比重”等内容,全面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的总体要求、预期目标和重大任务举措,围绕证监会提出的“推动全面深化资本市场改革走稳走深走实”“切实维护资本市场平稳运行”等工作方向,严格内部管理、加强自身建设,激励全体干部员工担当进取,持续从以下几方面工作推动各项重点工作取得预期成果,促进行业进一步实现高质量发展。  

持续深化对行业的政治引领,推动行业进一步落实党建与业务相融合,持续深入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根据协会制定的评价行业党建引领成效的3大项36个分项指标,组织行业报送服务实体经济、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深化内部改革的工作数据,依托报送系统建立完善评价模型,发挥好专项考评、典型案例评选的“指挥棒”作用,切实推动行业发挥期货功能,提升大宗商品定价影响力。  

落实注册制改革精神,加快推动协会向行业协会转型。深刻领悟党中央提出“依法将各类金融活动全部纳入监管”的内涵和要求,按照“法无禁止、会员授权”的原则,稳妥有序引导更多市场主体加入协会接受自律管理。加快完善会员登记备案规则和系统建设,推动协会登记入会、信用评价等各项公权力透明、公开运行。  

坚定走好符合国情市情的行业自律管理道路,以四个合同指引为抓手引导市场健康发展。对照期货和衍生品法加快完善行业自律规则体系,全力推动制定完善经纪、交易、服务、资管四大类合同指引,进一步明晰业务规范、合同双方权利义务。以此为抓手,切实引导市场各方把提高价格影响力的要求转化为高质量交易实践,用好产品、好制度、好环境吸引专业投资者和长期资金入市,促进期货市场健康平稳发展。  

一要完善经纪业务合同指引。经纪业务的核心是严格落实交易者/投资者适当性要求和逐日盯市制度,为客户提供交易通道,保障客户资金安全,防范市场发生系统性风险。应对现有《<期货经纪合同>指引》进行修订,对强行平仓、个人信息采集、居间人等内容以及审慎义务和禁止性行为进行规定,引导合同双方事前明确权利义务,进一步落实合格交易者责任,确保交易公平。  

二要优化交易业务合同指引。交易业务的核心是为客户提供定价和流动性服务。基于场外衍生品专业性高、复杂性强的特点,要进一步完善相关自律规则,规范引导交易商在合同中充分阐明定价原理、依据以及流动性安排,增强风险揭示的内容和信息披露程度,明确双方权利义务和风险分担,让交易者在充分明确交易中面临的风险和情形后作出判断,更好保护其合法利益。  

三要明确服务业务合同指引。服务业务的实质是期现业务服务商充分发挥定价和交易优势,主动承接实体企业的价格风险,通过场内外市场对冲操作实现风险转移。协会下一步的工作重点就是要逐步将参与期现业务的服务机构以自愿原则纳入自律管理,通过服务业务合同指引,要求期现公司对合同中嵌入的期货及衍生品内涵向客户进行详细解释和足够的风险提示,充分阐释定价模型、依据以及货权转移时双方权利义务的分担机制,从而保障客户利益,吸引更多有风险管理需求的实体企业进入市场。  

四要完善资管业务合同指引。资管业务的核心是充分发挥衍生品在大类资产配置和稳定资产组合收益中的作用,引导更多专业资金进入期货市场交易。要将资管对冲策略中投资标的涉及期货和衍生品市场的部分以自愿原则纳入自律管理,基于现有资管合同,在指引中对受托方与客户的权利义务进行补充约定。对产品策略、运作模式、信息披露等作出要求,并针对高杠杆、当日结算等特殊性向客户作出特别风险提示,用更规范的管理、更丰富的工具和策略吸引长期资金入市。  

坚持底线思维,配合做好维护市场平稳运行的各项工作。加强期现联动监管,严防期货市场过度投机。继续做好交易数据信息的收集整理,持续加强自律管理系统建设和业务数据采集系统的开发,建设“行业-公司-人员”的三级数据管理体系。提升数据分析与监测预警能力,补足商品类场外衍生品监测分析的短板,打通数据可比可汇总的“最后一公里”。  

持续加强行业人才培养、文化建设和投资者保护工作,弘扬信义义务、严格职业操守。不断引导行业和市场机构从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获得滋养,弘扬信义义务,建设“合规、诚信、专业、稳健、担当”的行业文化。聚焦培育信义义务、提升定价能力,持续完善FDA系列课程体系建设,加大对期货及金融衍生品专业人才的培养。充分协调行业力量共同解决市场纠纷,探索与地方协会建立深度合作机制,调动调解员在案件办理和业务培训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利用和解、调解、推荐仲裁等手段,将行业矛盾纠纷化解在一线。 

沪ICP备15011044号-3沪公网安备31011502013376

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 版权所有

本网站支持IPv6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