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单

如今AI、数字诈骗有哪些法律条例约束?

   随着人工智能(AI)技术的飞速发展,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日益广泛,但同时也带来了新的安全挑战。近年来,利用AI和数字技术实施的诈骗案件逐渐增多,成为金融领域不可忽视的风险之一。

一、当今利用数字/AI诈骗的案例数据情况 

根据中国公安部的数据,2024年全国法院审结电信网络诈骗案件达4万件,涉及8.2万人,同比增长26.7%。尽管AI诈骗尚未大规模爆发,但其占比逐年上升。 

关键趋势:随着AI技术在语音合成、图像生成及自动化脚本中的应用,诈骗手段变得更为隐蔽高效

例如,在一起典型的AI诈骗中,犯罪分子利用换脸技术伪造了一段受害者亲友的视频通话,成功骗取了430万元人民币。即使当前发案率较低,但随着技术门槛降低和技术手段的进步,风险正在增加。 

二、利用数字/AI诈骗的典型案例

1AI换脸诈骗

诱导点:亲情关系或商业伙伴间的信任。

诈骗方式:利用AI换脸技术制作逼真的假视频,伪装成受害者熟悉的人,如亲戚朋友或同事领导,以紧急情况为由请求资金援助。

与普通投资诈骗的区别:传统投资诈骗通常依赖于虚假承诺高额回报吸引投资者;而AI换脸诈骗则侧重于模仿真实人物的形象和声音,直接利用人际关系的信任度进行欺诈。

2、自动化钓鱼攻击

诱导点:看似官方的通知或紧急通知。

诈骗方式:使用AI生成高度个性化的钓鱼邮件或短信,内容往往包含紧急更新账户信息、验证身份等要求,引导用户点击恶意链接或下载含有病毒的附件。

与普通投资诈骗的区别:普通投资诈骗可能涉及复杂的财务计划或产品介绍,而自动化钓鱼攻击则更注重快速获取用户的敏感信息,如密码、验证码等。

三、如何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身权益

面对数字/AI诈骗,受害者可以依据以下法律条文寻求帮助:

《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明确了网络运营者对用户信息安全的责任。如果因平台疏忽导致信息泄露,用户可根据此法向平台追责。

《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赋予个人对其个人信息的一系列权利,并设定了严格的罚则。如果个人信息被非法用于AI诈骗,受害者有权提起诉讼。

《中华人民共和国反电信网络诈骗法》:提供了打击电信网络诈骗的法律框架,包括对诈骗行为的定义、处罚措施及预防机制,适用于防范和惩治AI诈骗。

《刑法修正案(九)》:增加了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的相关条款,加大了对非法获取、出售或提供公民个人信息行为的惩处力度。AI诈骗往往涉及大量个人信息的非法使用,因此这些条款为受害者提供了强有力的法律支持。

此外,《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暂行办法》等法规也在逐步完善,旨在规范AI技术的应用和服务,防止其被用于违法活动。

总之,作为金融消费者,我们需要提高警惕,增强自我防范意识,熟悉并善于运用上述法律工具。一旦遭遇AI或数字诈骗,应及时向有关部门报案,并采取必要措施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沪ICP备15011044号-3沪公网安备31011502013376

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 版权所有

本网站支持IPv6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