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单

【权益360】千山药机退市案例分析

千山药机(300216)于2011年5月在深交所上市,曾是A股医疗器械第一股。然而自2018年起,千山药机陷入债务违约、资金占用、虚假陈述等一系列问题,终因2017年至2019年连续3年被出具无法表示意见的审计报告等原因,触及了《创业板股票上市规则》第13.4.1条第2、3、5项规定的股票终止上市情形,于2020年7月14日被深交所终止上市。 

一、退市原因分析 

(一)内部控制失效,实控人掏空公司资产 

千山药机股权较分散,除创始人、董事长刘祥华持股约14%以外,其余前十大股东持股都不足5%。刘祥华、刘燕等8位股东结为一致行动人,共持股26.64%,为公司实际控制人。但上述方式并未发挥作用,千山药机“三会一层”缺乏有效的内部制衡机制,刘祥华实际控制着公司并经常凌驾于内部控制之上,以资金占用等方式掏空了千山药机。 

根据证监会出具的《行政处罚决定书》,刘祥华及其胞弟刘华山通过直接或支付工程款、贷款等名义,将千山药机的资金转移至其实际控制的账户,并将千山药机通过民间借贷所融得的资金直接从出借方账户转至其实际控制的账户。2017年至2019年期间,刘祥华、刘华山通过上述方式共占用上市公司资金195694.47万元,截至2019年末尚余92710.37万元未归还。因还款计划未产生明显效果、收回资金希望渺茫,千山药机对上述金额全额计提了坏账准备。 

除此之外,刘祥华还越过董事会和股东大会审批机制,以千山药机名义对外提供担保。截至2018年末,千山药机存在违规对外担保15项,总额约3.50亿元,其中为刘祥华和刘华山提供的违规担保8项,约1.73亿元,严重侵害了上市公司及投资者的合法权益。 

(二)多元化扩张战略冒进,频繁收购致债务危机 

作为传统制药装备企业,千山药机从2014年起谋求转型,在基因检测、大健康管理等领域发起了多笔金额庞大的并购。但由于收购资金多数来自于银行借款、信托和民间举债,公司债务总额、财务费用增长迅速,而所收购的公司大多经营不达预期甚至亏损,导致千山药机无力偿还巨额债务而爆发流动性危机,生产经营陷入停滞。 

此类并购案中比较典型的是,千山药机于2015年以5.56亿元现金收购了刘华山等持有的乐福地100%股权。但收购后乐福地经营情况远不及预期,除2015年实现业绩承诺外,2016年扣非归母净利润为441.12万元,仅完成业绩承诺的8.82%;2017年扣非归母净利润-2593.04万元,经营亏损。因未实现业绩承诺,乐福地原股东共应支付55448.72万元补偿款,但截至2019年末尚有36122.19万元补偿款未支付,上市公司对此全额计提了坏账准备。此外,千山药机于2017年对乐福地3.14亿元商誉全额计提减值,导致自2011年上市以来首次出现亏损。 

二、投资者行为分析 

由于刘祥华、刘华山系通过资金占用、违规担保方式转移公司资金,均未提交股东大会审议且相关事实披露滞后,无法分析行为发生时投资者的决策行为。而在千山药机实施扩张战略的历次收购中,绝大多数投资者赞成或未参与决策。以收购乐福地为例,除关联股东回避表决外,参加表决的股份总数约2015万股,其中反对仅13.46万股,占比0.668%。 

为再现投资者对千山药机重要事件的关注度,投服中心以东方财富网站和股吧数据为样本,对投资者舆情进行了统计。在千山药机收购乐福地事件中,投资者在事前决策阶段并未对收购事项充分关注(公告收购事项时仅70人参与讨论、870条相关评论),而在收购完成给公司造成不良后果时的关注已无济于事(乐福地未完成业绩承诺时1810人参与讨论、3500余条评论)。 

千山药机因实控人侵占公司资产、盲目扩张等原因一步步陷入债务危机,最终触发强制退市,究其根本是公司治理不规范、内部控制不健全。投服中心呼吁上市公司完善公司治理,切实提高公司质量。同时,呼吁广大中小投资者密切关注上市公司的资本运作,警惕公司多元化扩张风险,切勿被上市公司追逐市场热点和概念的讲故事式重组迷了眼。 

沪ICP备15011044号-3沪公网安备31011502013376

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 版权所有

本网站支持IPv6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