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政策资讯 > 权威资讯 > 期货交易所发布

抽枝展叶建体系 期货强农促丰收

时间: 2025-09-23   来源: 大连商品交易所
字号:    

金秋时节,五谷丰登。在第八个中国农民丰收节到来之际,一幅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斑斓画卷正在神州大地徐徐铺展。在这背后,我国期货市场以其发现价格、管理风险、配置资源的独特功能,正悄然成为保障农民收益、稳定农业生产的金融基石。作为我国重要的农产品期货交易中心,大连商品交易所(下称:大商所)始终紧跟国家政策导向,多年来持续深耕服务“三农”,以扎实的举措构建起完备的体系,助力农民增产又增收,为乡村全面振兴和农业强国建设添砖加瓦。

完善品种工具体系:打好期货市场服务“三农”的根基

一直以来,大商所重视发挥农产品期货市场发现价格、管理风险和配置资源的功能,通过推出新品种、优化老品种,为重要农产品的种植生产和贸易定价提供了参考指引以及风控工具。

目前,大商所共上市13个农产品期货和10个农产品期权,大豆、玉米、鸡蛋、生猪等重要农产品品种均已实现了期货、期权全覆盖。其中,2013年上市的鸡蛋期货和2021年上市的生猪期货,首次为养殖业提供了覆盖产品端的风险管理工具;2024年上市的原木期货,也是首次让期货市场触及林木产业,为我国众多林农林场提升经营管理水平送上了“助攻”。

四川省洪雅县某林场负责人表示,由于采伐、运输、销售等方面的问题,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国产原木定价模糊,多采取各种尺寸打包一起售卖的方式,其真实价值难以被衡量和认可。而有了原木期货情况就不一样了,比如原木期货的价格能达到800元/立方米,但是林农销售通货的价格就只有600元/立方米。“大家都能看到符合交割质量标准的原木能卖多少价,那么林农自然就会去评估应该怎么种、怎么砍、怎么卖,谁都不希望自己手里货只能折价销售。”上述负责人这样说道。

与此同时,大商所持续深化“一品一策”推进已上市品种优化工作,使产品供给与农业产业发展趋势以及涉农市场主体需求更加契合。

以玉米期货为例,20年来,大商所始终密切跟踪玉米现货市场,先后对玉米期货交割质量标准进行了四次优化调整。2006年时,在交割质量标准中增加了水分替代品并调减了容重和生霉粒替代品的贴水,从而扩大了可供交割量;2009年时,根据新国标中的容重检测方法,调整了玉米期货的容重标准。最初的这两次调整保证了玉米期货交割质量标准与现货习惯以及国标的一致性,有助于其在恢复上市后保持平稳运行。此后,2014年和2023年的两次玉米期货交割质量标准调整,核心都是提升容重指标,例如标准品的容重先是由不低于650g/L调整为不低于675g/L,后又进一步调整为不低于685g/L。经过后两次修改,新的玉米期货交割质量标准锚定了更高品质的玉米,更加贴近玉米现货质量提升的趋势,体现了优质优价,有助于企业更好地利用玉米期货开展订单收购,帮助农民稳收增收。

生猪期货方面,大商所对其进行了全方位优化,特别是调整了生猪交割区域升贴水,并修改了交割标准品的平均体重和单体体重范围以及交割替代品及升贴水设置,从而更加贴近现货市场实际,适应现货市场中生猪出栏体重增长的趋势。这些举措进一步提升了生猪期货市场运行质量以及期现价格相关性,为更高效保障养殖户经营收益创造了条件。

据统计,2024年,大商所农产品期货和期权累计成交13.15亿手、日均持仓932.13万手,产业日均持仓较上年增长超10%,为承接涉农市场主体风险管理等需求打下了坚实基础。

构建基层服务体系:以实际方案助力农户稳收增收

农业农村工作,说一千、道一万,增加农民收入是关键。为了帮助农民实现丰产又丰收,大商所于2015年首创“保险+期货”模式,并不断对其优化完善,引领了从保价格到保收入、从分散试点到县域覆盖、从单一保种植到兼顾保种养、从保险和期货双向合力到“银期保”多方参与、从为传统农业“止损”到服务现代种业“价值创造”的升级,为广大农民编织起了稳收增收的保障网络。

在吉林省汪清县,第一次接触“期货”这一概念的由广成觉得自己很幸运,去年大豆价格“跌跌不休”,要是往年那只能眼看着手里的好豆子卖不上价干着急,但他通过大豆“保险+期货”拿到了一笔不小的赔付,让一年的辛劳没有白费。在黑龙江省密山市,农户王爱军庆幸自己参加了玉米“保险+期货”,即使秋收时开秤价走低,自己的“好收成”也能变成“好收入”。在河南省漯河市,有着二十多年养殖经验的张辽在去年下半年的猪价下跌过程中也并不焦虑,他知道自己投保的生猪“保险+期货”已经帮助锁定了最低销售价格,使一年的养殖利润有了保障。

据统计,截至2024年底,大商所在国内31个省区市累计支持开展了1338个“保险+期货”项目,保障玉米、大豆、鸡蛋、生猪等品种现货2015万吨,共实现赔付超20亿元,惠及农户183万户次。

众多项目中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于2023年推出的“银期保”种收专项项目,其在传统的“保险+期货”收入保险基础上,首次系统性引入龙头企业与银行,为规模化种植主体提供了全周期综合性金融服务。

具体来看,“银期保”依托收入保险和龙头企业的远期收购订单,在备耕期帮助投保主体提前锁定收益和销售渠道,进而帮助其获取银行信贷支持,为规模化种植提供资金保障。而在粮食收购完成后,龙头企业还会向投保主体提供二次点价权,使农户在保障基本收益的基础上,有机会享受粮食价格上涨带来的额外收益,真正实现卖得出去、卖得上价。至于保险赔付以及企业收购价格,均参考大商所期货价格确定,相应风险可通过期货市场进行有效对冲。

黑龙江省嫩江市科洛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丁敬强今年继续参加了“银期保”项目,并将种植面积从去年的7万亩扩大到15万亩。据他介绍,参与项目这两年,合作社的贷款额度从300万元增加到了600万元,贷款利率也比2024年有了更多优惠。在卖粮方面,新季收获的大豆和玉米可以直接运到收粮企业进行入库结算,从而获得更好的保管条件,减少粮食因保管不当造成的损耗。送粮之后,企业还给了二次点价的机会,并且点价期从2个月进一步延长至6个月,期间只要期货盘面价格高于收粮时的期货结算价格,合作社就可以进行二次点价,不用担心送粮后错过粮价上涨的收益,而且支持分批点价,更灵活。

与此同时,社会各界对“保险+期货”模式的推广应用给予了更多关注和支持。仅以其中最新上市的期货品种——生猪为例,越来越多的省(区市)已经通过出台专项文件、加大财政补贴力度、加强宣传等方式,推动生猪“保险+期货”模式落地生根。去年以来,重庆、湖北、陕西、广西、安徽以及郑州、大连等省市均发布了支持生猪“保险+期货”的政策文件。在大商所生猪“保险+期货”项目的保费构成中,交易所补贴比例已经由2021年的47.47%下降至2024年的23.83%。保费构成的变化,折射出地方政府和广大农户对生猪“保险+期货”模式认可和支持的加深,越来越多市场化的生猪“保险+期货”项目也相继落地。

此外,在大商所的推动下,期货价格已经被用作广西、湖北、陕西、重庆等地的价格类政策性农业保险以及黑龙江、内蒙古、辽宁、安徽等地的收入类政策性农业保险的设计和理赔参考。在农业保险体系中,期货市场正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赋能监测调控体系:为农户安排生产经营提供参考

强化粮食和重要农产品储备调控,健全粮食和重要农产品全链条监测预警体系,对于服务“三农”来说意义重大。“春江水暖鸭先知”,期货市场凭借其独特的价格发现功能,能够帮助政策制定者和各类农业主体更好洞悉市场走势、调节生产经营,为稳产保供提供有力支持,这一点在生猪期货上体现的尤为明显。

近年来,生猪产业深受“猪周期”的困扰,价格波动剧烈。2021年上市的生猪期货,为更好预判市场走势、应对市场波动带来了可能。

据四川德康农牧食品集团(下称德康集团)相关人士介绍,2022年3月,行业普遍预计短期内猪价承压下行,出现了第二轮母猪淘汰,但当时生猪期货2209合约价格在18000元/吨左右,表明9月价格存在上涨预期。基于此,德康集团采购10万头猪苗,对应6个月左右的育肥周期,计划9月出栏,同时以17500元/吨的价位在生猪期货2209合约上进行套保,合理锁定了部分养殖利润。

事实上,2022年年初,生猪产业链正处于猪周期底部,养猪企业大幅亏损,而生猪期货远月价格在春节后明显上涨、升水现货,反映出产能连续调减后价格回升的预期,提前给出了未来价格反弹的信号,为观察“猪周期”波动、制定产业调控政策提供了“有效市场”的视角,并被国家宏观管理部门采用,引导生猪养殖企业和农户理性看待当时的现货价格,避免了“猪周期”下行阶段盲目降产能,助力产业保供稳价,有效增强了市场信心。

据悉,2021年以来,生猪期货市场信号已多次被国家宏观管理部门采用,成为引导行业预期的有效参考。

此外,农产品普遍具有淡旺季的特点,比如在农作物集中收获后,价格往往较低,在临近春节、中秋时,价格则往往较高。这种季节性的市场信息也准确地反映在不同月份的期货价格中。通过参考近月和远月期货合约价格信号,产业能够及时把握、研判当前和远期现货市场情况,更好地辅助生产经营决策和管理。

到了2022年10月中旬,生猪现货价格在28~30元/公斤,生猪期货2301合约贴水现货约4500元/吨。按传统理解,2301合约是旺季合约,应该比2022年10月价格更高,但实际2301合约价格却低于现货。对此,上述人士表示,当时现货市场存在大量二次育肥和压栏等情况,未来释放时可能导致阶段性供需失衡,生猪期货2301合约贴水现货的结构反映出现货价格虚高的市场判断,对市场进行一定的纠正和指导。

期货价格对于农作物的种植经营也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黑龙江地区的主要农作物为大豆、玉米,两者存在争地的情况,种植主体在选择种大豆还是种玉米时,一方面会参考上一年度两者种植效益,另一方面也可以用对应的期货价格作为考量因素。

例如,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实施大豆和油料产能提升工程,各地积极响应号召,落实“稳面积、扩大豆”的政策。在价格方面,2022年年初大豆现货价格处于高位,黄大豆1号期货近月合约价格在6300元/吨(3.15元/斤)左右的较高水平,但对标新季大豆的远月期货价格则处于较低位置,远月期货价格提前体现出新豆丰产给价格带来的压力。据此,黑龙江某农场当年在新豆收获后及时出售,未盲目进行囤粮,从而规避了产量明显提升导致的大豆价格下跌风险以及后期卖粮难的问题。

实践证明,我国商品期货市场在反映产业供求信息和市场预期方面的作用正在日益显现。将期货价格信号纳入粮食和重要农产品全链条监测预警体系,可以帮助相关部门更加准确研判市场走势、塑造合理预期,有利于进一步增强农业产业政策制定的前瞻性和时效性,以新视野、新方法帮助农户稳产增收。

丰收,不只是季节的馈赠,更是各方协同发力凝结的成果。随着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深入推进,期货市场服务现代农业的深度和广度正在不断拓展。未来,大商所将继续立足国情农情,发挥好价格压舱石、收入稳定器、产业防波堤的作用,助力广大农民应对风险、稳定收益,为实现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注入持久可靠的金融动力。在这个属于中国农民的美好节日,期待期货市场的“金钥匙”,将进一步打开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崭新未来。